股票杠杆推荐 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古惑仔:李白苏轼都是他迷弟_李邕_海州_大唐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22:05 点击次数:197
01
大唐开元十年(722年)五月,又一批遣唐使来到了海州(今江苏连云港),他们要从这里上岸,带着大量珍宝去长安觐见大唐皇帝。
海州刺史李邕热情接待了这批遣唐使,看着他们,李邕兴奋的舔了舔舌头。
当晚丑时,一声尖锐的呼哨划破夜的沉寂。
刹时,如同泼墨一般浓重的夜空里,倏地冒出几点火光,紧接着“噌噌”数声,烈焰腾起。
半个时辰后,港口又恢复了平静。
第二天,整个海州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中:三更时分,停泊在港湾里的十条日本国遣唐使船被付之一炬,其中价值数百万的国礼,也灰飞烟灭。
展开剩余90%据说,着火时,居住在馆驿内的遣唐使们都是醒着的,他们亲眼看到火势冲天,却是捶胸顿足,无可奈何——原来馆驿大门被李邕上了重重的铁锁。
理由是:依大唐律,港市重镇当宵禁。
倒霉的遣唐使团只能求助大唐皇帝李隆基。
李隆基为了避免引发国际争端,特地安排新造十艘新船,加派五百水手,另附赠同等价值的华夏珍品,回赠天皇。
遣唐使感激涕零。
接着,李隆基又让李邕全权负责造船事宜。
一切皆在李邕的掌握之中。
李邕接到命令后,找来了一个水手头目,对他说:“日本国是一个在大海深处的海岛,我听遣唐使说,他们每年五月可以顺着东南风一路顺风来到海州,但他们此时返回,岂不是逆风而行?如何能够平安?”
水手头明白了李邕的意思:“大人放心,船上的东西,咱们二八分账!”
五日后,有人发现那十条已出发的大船又返回了海州,五百水手个个面带喜色,下船时还顺带扛下数十箱货物,说是按李使君吩咐,沿路在各海岛采买所得。
又过了一个月,有渔民在外海捕鱼,意外发现了漂浮在海面的日本遣唐使尸体,都被鱼虾海浪吞噬得差不多了。
02
其实以前的李邕并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古惑仔。
让我们把时间回到开元八年(720年),年方二十的李白在四川成都一带已经有点名气了。
那个时候,商人子弟没有资格参加科举,很不幸,李白他爸就是一个商人,于是为了能从政,李白必须要做一件事:“干谒”,即结交达官贵人,恳求给到一个向顶层举荐的机会。
就这样,年少的李白在蜀中四处投递简历,但很遗憾,喜欢他的人寥寥。
在锦官城的上流社会眼中,这个从西域移民来的年轻人,脑回路过于超前,总想着用夸张奔放的文字吸引眼球,不够沉稳。
没办法,李白只好尝试去到邻近的渝州(今重庆)碰碰运气。
李邕正是当时的渝州刺史。
对于李邕,李白的确做足了功课,不但知道他的父亲李善是前代著名的文化人,还晓得李善曾经为古诗文入门课本《文选》做过注释——这是“启蒙老师”呵!
只是,溜须拍马这活儿,李白着实不擅长。
李邕见了李白尴尬的样子,说:“别整那些没用的,看看你的作品吧!”
这话正中李白下怀,他当即奉上了一篇新鲜出炉的《巴女词》:
巴水急如箭,巴船去若飞。
十月三千里,郎行几岁归?
没想到这诗不符合李邕口味。
但李邕决定再给李白一次机会:“你还有什么才艺要展示?”
“我会耍剑,我能喝酒,我擅长户外徒步……”
李邕听完嘴角一撇:“这些不过是我大唐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具备的才艺,不稀罕。”
“不,我觉得我日后还能从政,成为姚崇宋璟这样的贤臣!”
哎,本事不大,口气不小。
李邕挥挥手,下了逐客令。
李白看出李邕瞧不上自己,一赌气,丢下一首《上李邕》,走人!
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。假令风歇时下来,犹能簸却沧溟水。世人见我恒殊调,闻余大言皆冷笑。宣父犹能畏后生,丈夫未可轻年少。
李邕看着这首诗无奈的摇了摇头。
03
其实,李邕对李白不太感冒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他当时的处境也不怎么样。
有史料记载:“邕素负美名,频被贬斥,皆以邕能文养士”。
他日常走的是信陵君路线——轻财仗义,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。
可学信陵君是要钱的,可就李邕那点俸禄显然是不够的。
当李白前来谒见的时候,李邕囊中羞涩,根本招待不了李白。
气走李白后,李邕在渝州的任期已满,一纸调令,去到了海州。
那个时候的海州就已经是繁华的港市,商贸频繁,每年官方收取的税收,加上各种打点通关费用,对于任何一个地方官来说都是油水。
李邕再也不用花精力去搞钱了。
只是,“养士”这件事是典型的投资无底洞,很快,李邕的钱袋又见了底,于是,李邕打起了遣唐使的主意,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…
尝到甜头后,李邕干脆蓄养了一帮死士,直接放出去打劫过往客商,如遇反抗一律诛杀灭口。
渐渐地,朝廷方面有了一些察觉,但苦于查无实证,只能不了了之,不久李邕调任陈州刺史(今河南淮阳)。
04
有钱后李邕过得很潇洒,继续着他养士的做派。
可见了那么多英才后,他内心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个李白。
不久,手下告诉了他一件奇事:前些天来了一个外地人,操着四川口音的官话,在那儿叫卖,可他一不卖金二不卖银,就举着一柄长剑,批着一件叫做“鹔鹴衣”的裘皮大衣,边走边吟唱,什么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……
李邕听完一个机灵:“好你李白,看来咱爷俩儿今生有缘!”
李邕让管家立马准备三千铜钱送去,替小李把生活费解决了。
李白拿到了雪中送炭的钱,本打算当面致谢,但一琢磨自己初见李邕时的那个尴尬场景,长叹一声:罢了,就别自取其辱了。
一转身离开了陈州。
05
唐玄宗天宝四载(745年),四十五岁的李白因不满官场龌龊,主动向唐玄宗请辞,云游天下。
在洛阳,李白结识了比自己小十一岁的杜甫。
他们相约漫游,途径齐州(今山东济南)时,他们遇到了州公安局长(司马)李之芳。
没想到,这李之芳是李邕的侄子。
李白乐得蹦了起来,这是老熟人哪!他立马拉着杜甫去拜谒了李邕。
此时李邕年近七十,须发皆白,没想到古稀之年还能遇到忘年小友,自是高兴,邀请他们一起游历名胜。
李白说起当年的误会,李邕潇洒地一摆手:“若论气质这件事,李生是最像老夫滴!”
这时,李邕注意到了一旁有些沉默的杜甫。
李白这人恃才傲物,狂放不羁,怎么会和这么一个闷葫芦结伴同行?
一聊才知道,这年轻人不简单,他的爷爷是著名诗人杜审言,而且他还有一个“豪侠”叔叔——杜并。
杜并十三岁时,杜审言遭人陷害下狱,杜并茶饭不思,形销骨立,他伸冤无门,只好以命相搏!
一天,杜并大摇大摆参加了仇人的宴会,在席间,他暗藏匕首,对着仇人就是一顿猛刺,自己最终也死在乱刀之下。
血案直接惊动了武则天,当即赦免了杜审言。
想起这段往事,“老江湖”李邕禁不住热泪盈眶,随即他又向杜甫和李白讲了一个节烈女子为夫报仇的故事。
听完故事,李白忍不住拔剑起舞,口诵道:
“……学剑越处子,超腾若流星。捐躯报夫仇,万死不顾生……北海李使君,飞章奏天庭。舍罪警风俗,流芳播沧瀛。名在烈女籍,竹帛已荣光。”
这就是名篇《东海有勇妇》。
06
就在与李杜会面的两年后,长安城传出一件事:
当时的禁军左骁卫将领柳绩与自己的岳父杜有邻关系不佳,大概是党派之争吧,柳绩居然声称老泰山暗里结交太子,指责皇帝过失。
彼时的李隆基早被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冲昏头脑,听不得逆耳之言,再加上当政的李林甫正想扳倒太子,于是一顿严刑拷问,柳绩和杜有邻都给判了死刑。
李林甫生怕事儿闹得不够大,各种牵扯罗织,他的观点是:抓的人越多越好,制造恐怖气氛,这叫敲山震虎。
果然,又查出李邕曾送给柳绩一匹马,且还与另一名高官裴敦复有私交。
于是李林甫给李邕安了一个结党营私的罪名,李隆基无异议。
刽子手当即赶往北海郡,判处李邕“就地杖毙”。
就这样,七十岁的李北海,被直接活活打死。
李白闻知李邕之死,忍不住提笔疾呼:
“……君不见李北海,英风豪气今何在?君不见裴尚书,土坟三尺蒿棘居!少年早欲五湖去,见此弥将钟鼎疏。”(《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》)
世道艰辛,做一个侠客义士又能怎样?到头来也不过是坟头三尺野草,还不如早学范蠡,功成身退,泛舟江湖。
写归写,可如若再来一次,李邕还会选择当一个游侠,也许,这就是一代人的命。
PS
李邕最出名的是他的书法,很多名人都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。
苏轼曾说:
“晚年乃喜李北海书,其豪劲多似之。”
都知道苏东坡的诗(词)、文、书、画是四绝,《寒食诗帖》更是被赞为“天下第三行书”,没想到他也有自己的爱豆——李北海。
南宋词人姜夔点评:
“李北海字,倡导大小参差不齐,而开北宋书体之变。”
明董其昌表扬人的口味更是直接:
“右军如龙,北海如象”。
明末徐渭则从细节点评:
“(李北海)遇难布处,字字侵让,互用位置之法,独高于人。”
而李邕对自己的书法也十分自信,他曾说:“似我者欲俗,学我者死。”
这口气可够狂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